諮詢/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 邱昭華副院長
整理/癌症希望基金會

肺癌是國內癌症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只要早期發現就可以早期治療,但是無基因突變的早期肺癌,術後沒有標靶藥物可以輔助治療,讓病人最擔心的就是復發。不過,目前最新的治療趨勢是術前、術後做化療、免疫療法等輔助治療,幫助降低手術復發率。

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副院長、胸腔科邱昭華醫師解釋,肺癌第一期至第三期前期都可稱為早期肺癌。第一期肺癌是腫瘤小於等於四公分且無淋巴轉移;第二期肺癌為腫瘤在大於四公分但不超過七公分,或同側肺內淋巴結轉移;第三期前期肺癌的定義較複雜,大致是腫瘤大於七公分、侵犯局部器官、或有同側縱膈淋巴結轉移。

早期肺癌以治癒為目標 輔助治療助降低復發率

早期肺癌的治療是以手術切除腫瘤為主,藥物治療為輔,是以根治、痊癒為目標。第一期在手術切除腫瘤後,一般不用再做其他治療,定期追蹤觀察即可。但是,第二至第三期前期儘管經手術治療,仍有較高的復發風險,要透過藥物來預防或減少復發機會。
邱昭華說:「早期肺癌病人有無腫瘤基因突變治療的策略迥然不同。按照過去經驗,早期肺癌中有基因突變的病人約占 55%,根據臨床試驗證實,有 EGFR、ALK 基因突變的病人,術後接受標靶藥物輔助治療,可以降低復發機會,至於其他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是適用在晚期肺癌,目前還沒有用於早期肺癌的臨床報告,不過之後可能會有新兵加入早期肺癌的治療行列。 」

無基因突變術前新輔助治療 助增加腫瘤切除性

早期肺癌患者約占 45%,第二期肺癌的病人手術前、後可以做化療及免疫治療的輔助治療;第三期病情較複雜,可能還要做放射治療。術前、術後的輔助治療都旨在幫助降低疾病復發的風險。

術前新輔助治療的目的除了降低復發率,也可能是希望用藥後讓腫瘤縮小,增加腫瘤的可切除性、保留更多的器官功能,術後的輔助治療目的則是清除微小轉移癌細胞。因此要術前、術後或術前加術後做輔助治療,因人而異,病人可跟醫療團隊討論。 

邱昭華醫師根據自身臨床經驗指出:「第一期肺癌的病人手術後大部分都可以痊癒,五年內復發機率為三成;第二期術後約有一半的人會復發,術後有做化療輔助治療復發率可降低至 45%,要是加上免疫治療,復發率降至 30-35%;第三期術後復發率高達七成,術後做化療輔助治療,復發率可降至 60%,再合併免疫治療,復發率可降低至 40-50%。 」

不到 40 歲婦人罹患肺癌晚期 以免疫治療控制疾病

有一個病人令邱昭華印象深刻:「3年前,一名 39 歲的女性發現罹患肺癌時已是第三期後期,腫瘤相當大、超過七公分,癌細胞侵犯到骨頭,做基因檢測發現是無基因突變,沒有標靶藥物可治療,不過,PD-L1 表現量高,適合使用免疫治療。

因為她的孩子還很小,為了孩子決定放手一搏,雖然原則上是不適宜手術,但團隊和病患討論後,她決定嘗試先做化療及免疫治療,沒想到治療效果出乎意外的好,腫瘤明顯縮小到可以完全切除了,後來進行手術將腫瘤切除,病理檢驗發現,手術檢體內完全無殘存癌細胞,達到病理上的完全緩解,再搭配一年免疫輔助治療,復發機會預期會下降非常多。目前病患還是在無疾病狀況,定期追蹤中。」 

邱昭華表示:「五年前像這樣的病人做術前化療,只有 5%的機會可以達到病理完全緩解,現在使用化療加上免疫治療,完全緩解機會提高至 20-25%,是非常驚人的事情。」

化療免疫療法副作用不同 建議與醫師定期追蹤

不同的藥物可能有不同的副作用,化療常見的副作用有骨髓抑制、毛髮脫落、疲憊、胃腸道不適等。免疫治療是喚起病患自己的免疫系統,因此有可能會去攻擊體內正常細胞,造成自體免疫疾病,如皮疹、腸炎、甲狀腺功能異常等副作用。若是有任何副作用,務必跟醫師密切配合追蹤,以幫助減輕不良反應並提高治療成效。




TW-LAM-01504 Oct/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