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成因
國健署資料顯示,110年肺癌為整體癌症發生率與國人癌症死亡原因皆為之首。
危險因子
華人肺癌病患中,超過九成的女性、六成男性病人並沒有抽菸習慣。目前肺癌成因仍不明確,可能的發生原因如下:
臨床症狀
初期通常不會有症狀,因為腫瘤壓迫不同部位才會引起症狀而察覺:
- 持續性咳嗽
- 呼吸困難
- 胸痛
- 咳血
- 聲音嘶啞
- 吞嚥困難
- 上腔靜脈症候群:壓迫到上腔靜脈,造成頸部或臉部腫脹及類似暴青筋。
- 其他:癌細胞轉移到不同部位,可能出現頭痛、骨頭疼痛等;而壓迫神經可能出現手腳麻木或無力。
相關檢查
須評估家族史、疾病史、生活習慣,以及細胞學或切片病理診斷才能確定。
影像檢查
- 胸部X光:偵測肺部有無腫瘤。
- 電腦斷層掃描(CT):準確了解腫瘤大小、數目與位置,以及是否侵犯組織,助於判斷分期。
- 核磁共振(MRI):偵測是否擴散到腦部或脊椎。
- 正子攝影(PET):偵測局部淋巴轉移及遠端轉移(如:肝、骨骼)。
- 骨骼掃描:偵測是否擴散至骨骼。
細胞學檢查或組織切片方法
- 痰液檢查
- 支氣管鏡檢查:支氣管鏡由口腔或鼻腔進入氣管,檢查呼吸道病變,取出懷疑的組織細胞做病理檢驗。
- 經皮穿胸細針抽吸及切片檢查:確認腫瘤位置,再以細針由皮膚穿刺到病灶,取組織細胞或切片做化驗。
- 胸腔鏡檢查:依據腫瘤位置,由適當的肋間切入內視鏡,評估腫瘤大小和位置,再取組織做化驗。
- 胸肋膜腔穿刺術:取出肋膜積水做檢驗,確認是否有癌細胞。
- 縱隔膜腔檢查:對分期有爭議,評估淋巴結轉移能否手術之檢查。
- 開胸剖探術:其他檢查都無法確定診斷,則須開胸腔做切片化驗。
癌症分期
肺癌主要分成兩大類型:
小細胞肺癌(SCLC):
佔7%,癌細胞生長速度和轉移較快,分為兩期:
- 局限期:病灶局限單側肺部,沒有惡性肋膜積水或遠處轉移。
- 廣佈(擴散)期:超過局限期範圍,有惡性肋膜積水、擴散到對側肺部,或有遠處轉移。
非小細胞肺癌(NSCLC):
- 佔93%,癌細胞生長速度和轉移較慢;可分為三種:
腺癌(71.6%)最常見,多發生於女性、未抽菸者,腫瘤多在肺部邊緣。 - 鱗狀細胞癌(12%)在男性較常見,與抽菸關係密切。腫瘤多在肺部中央。
- 其他(<10%) 包含大細胞癌(1%)、線性鱗狀癌(1%)、肉瘤樣癌(1%)等。
分為四期
治療照護
手術治療
依據病人健康情況、腫瘤大小和生長位置來決定採取哪種手術:
放射線治療
- 治癒性:針對可手術切除的病人,放射線治療可降低局部復發的機率;針對無法手術切除的病人,可用放射線治療搭配其他治療。
- 姑息性:針對全身轉移的肺癌病人,為緩解不適、改善生活品質。
化學治療
透過藥物阻止癌細胞增生,殺滅腫瘤。目前肺癌的化學治療,以傳統的鉑類藥物(Cisplatin、Carboplatin)為主幹,再搭配其他藥物做組合來使用。組合的方式多樣,至今仍未有任何一組搭配可達到特別勝出的效果;尤其晚期的肺癌,是一場漫長的療程,化療常會由一線轉二線,甚至三線以上,各種組合交替出現的情況常見,使用的次序及療程或是健保給付條件不盡相同,需與醫師做充分的討論。
標靶治療
需要先進行基因檢測;普遍先檢驗EGFR、ALK、ROS-1等常見基因及PD-L1的表現量,如果沒發現以上基因突變,可透過「次世代基因定序」(NGS)一次檢驗數百個基因,找出罕見基因突變。
免疫治療
研究顯示,免疫藥物治療可顯著改善晚期肺癌病人的治療效果;透過免疫藥物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抗PD-1、PD-L1或CTLA-4抗體,可以恢復身體的免疫力,讓免疫細胞有效消滅癌細胞。
骨轉移治療
常見治療方式有轉移部位的手術、放射治療,以及每月注射一次「補骨針」,可降低疼痛及骨折風險。
照護
手術治療
- 呼吸照護:需多做咳嗽動作及腹式呼吸,幫助肺擴張。
- 胸腔復健:上胸抬舉、擴胸運動和走路等,可促進全身循環,幫助肺擴張。
- 傷口照護:保持傷口周遭乾淨、乾燥;若發現傷口出現紅、腫、熱痛、有分泌物或發燒,請立即回診。
放射線治療
- 穿著寬鬆、柔軟、容易吸汗的衣物,減輕對皮膚的刺激。
- 輕拍或以清水輕拭皮膚紅癢處,不可用力抓或是自行買藥擦。
- 若皮膚出現破皮、傷口,請通知護理人員。
化學治療
- 少量多餐,避免生食與空腹。
- 掉髮時,出門可以戴帽子或假髮。
- 保持口腔清潔與衛生。
標靶治療
- 皮膚乾燥:擦拭保濕性高的乳液。
- 紅疹、痘痘:以冰敷舒緩不適感,不要抓破紅疹。
- 甲溝炎:穿著透氣鞋襪,不要長時間走路、跑步。
免疫治療
- 腹瀉:與醫師討論是否服用止瀉藥物。
- 噁心:少量多餐,避免一次吃太多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