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成因
淋巴癌是源發自淋巴組織內淋巴球的一種惡性腫瘤,當淋巴組織內(包括淋巴結以及淋巴結外的其他淋巴組織)的淋巴球發生癌變,便會開始過度增殖並破壞器官的功能。由於診斷及治療技術的進步,使得淋巴癌的治療成績逐漸提升,是少數即使是全身擴散仍然有可能根治的惡性腫瘤。
危險因子
下列是目前已知可能造成淋巴球基因突變的原因:
- 免疫力異常:不論是先天或後天因素造成身體免疫力異常者,罹患淋巴癌的機率比較高。
- 特殊病原體感染:除了愛滋病毒感染外,其他與淋巴癌相關的病原體感染包括:Epstein-Barr(EB)病毒、人類T淋巴球細胞性病毒HTLV-1、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幽門螺旋桿菌。
- 遺傳因素
- 致癌物暴露
臨床症狀
若您出現下列常見「淋巴癌六大症狀」,又找不到原因,就要多注意:
- 燒:不明原因的發燒。
- 腫:脖子、腋窩處或鼠蹊部位出現無痛感,大於兩公分的異常隆起腫塊。
- 癢:持續性的全身發癢。
- 汗:夜間不正常大量出汗。
- 咳:喘不過氣或是咳嗽。
- 瘦:在未刻意減重的情況下,體重在短時間內快速減輕,例如半年內減少超過10% 並感覺疲倦。
相關檢查
- 切片檢查
- 血液學檢驗:可能出現白血球異常增加或減少、嗜伊紅性白血球(Eosinophil)增多、血小板或紅血球減少、紅血球沉降速率(ESR)升高等情形。
- 生化檢驗:當淋巴癌快速增殖時,常引起血清中乳酸脫氫酶(LDH)、尿酸、鹼性磷酸酶(ALK-P)值升高等。
- 胸部X光檢查:評估縱膈腔淋巴結或肺部是否受到侵犯。
- 腹部超音波:偵測肝、脾是否受到侵犯,如果看到可疑的病變,可以做穿刺或切片檢查來確定。
- 電腦斷層攝影:用以評估深部淋巴結是否受侵犯及腫大,適用於初診斷及治療後定期追蹤。
- 磁振造影:對於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癌,解析度較電腦斷層佳。
- 骨髓穿刺切片檢查:用以了解淋巴癌是否侵犯至骨髓,取出的骨髓血可能還需進一步做流式細胞儀檢查。
- 正子掃描(FDG-PET):利用癌細胞高度利用醣分子的特性,為病人注射特殊葡萄糖(18FDG)分子,再掃描體內是否有異常吸收訊號情形,以判斷癌細胞的位置。
癌症分期
採 Lugano(或稱為 modified Ann Arbor)分期法,目的為界定淋巴癌侵犯的範圍及其所意涵的疾病嚴重程度,以橫膈膜 (胸腔與腹腔交界的肌肉性膈膜) 為主要界線:
- 第一期:僅局限在單一淋巴結,或一個鄰近的淋巴結群。
- 第二期:兩處或多處淋巴結受到侵犯,但都在橫膈膜的同一側(上或下)。有時會長出到「直接相連的」淋巴組織外器官(第二E期)
- 第三期:橫膈膜上、下兩側都有淋巴結侵犯,或是橫膈膜上淋巴結合併脾臟的侵犯。
- 第四期:
◆ 第二期加上鄰近「未直接相連」的淋巴組織外器官侵犯。
◆ 第三期加上任何淋巴組織外的器官侵犯。
◆ 單一或多個淋巴組織外器官的「瀰散式」侵犯。
◆ 任何侵犯到腦脊髓液、或骨髓、或肝臟、或多處肺。
治療照護
非何杰金氏淋巴癌治療策略(原則性流程,仍須以醫師建議為主)
主要治療方式以化學治療為主。醫師會根據病人的細胞型態、惡性程度、臨床分期、年紀及健康狀態來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主要的治療方法有:
- 觀察性等待:對於部分和緩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可以先進行積極性的觀察性等待,不見得需要馬上化療或放療。
- 放射線治療:放射線治療屬於局部性治療,是針對局部腫瘤給予高劑量的放射線,以破壞細胞DNA,進而讓癌細胞無法生長或死亡。
- 化學治療:不同淋巴癌的化療藥物組合不同。許多病人在治療初期可達到暫時「完全緩解」的療效。
- 標靶治療:分成小分子標靶藥物(多為合成化學分子)或大分子標靶藥物(多為單株抗體生物製劑)。可針對淋巴癌細胞表面上的抗原(如CD20、CD30、CD79b、CD19),或淋巴癌細胞膜內的蛋白質(如BTK、BCL2、PI3K、Proteasome)做為藥物的標靶,進行專一性高的結合。
- 免疫治療:通常指的是一種特殊的大分子標靶藥,利用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
- 細胞治療:包含傳統自體或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通常是用來治療復發、嚴重的淋巴癌和血癌。以及近年來備受注目的融合抗原受器T細胞(CAR-T)治療。
何杰金氏淋巴癌治療策略
主要的第一線治療方法,是單獨或合併使用放射線治療和化學藥物,目前五年存活率已可達約90%。
對於復發或第一線治療效果不佳的何杰金氏淋巴癌,若體力許可,一般考慮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作為第二線治療,並選擇適當的時機,搭配抗CD30標靶藥物進行救援性治療或維持性治療。
照護
放射線治療
穿著寬鬆、柔軟、容易吸汗的衣物,減輕對皮膚的刺激。 輕拍或以清水輕拭皮膚紅癢處,不可用力抓或是自行買藥擦。 若皮膚出現破皮、傷口,請通知護理人員。
化學治療
- 少量多餐,避免生食與空腹。
- 掉髮時,出門可以戴帽子或假髮。
- 保持口腔清潔與衛生。
標靶治療
- 皮膚乾燥:擦拭保濕性高的乳液。
- 紅疹、痘痘:以冰敷舒緩不適感,不要抓破紅疹。
- 甲溝炎:穿著透氣鞋襪,不要長時間走路、跑步。
免疫治療
- 腹瀉:與醫師討論是否服用止瀉藥物。
- 噁心:少量多餐,避免一次吃太多食物。
骨髓移殖
- 預防感染:醫師通常會開立藥物來幫助降低感染發生,而病人本身也要做好個人清潔衛生,以預防感染。
- 排斥反應:可分為急性及慢性排斥,急性排斥約在移植後的7-10天左右就有可能發生,慢性排斥出現時間不定。不過,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對人體「組織抗原配對」已有深入的了解,再加上免疫抑制劑的開發,目前對於減輕這類合併症的治療方式,也有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