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病人會抱怨照顧者過於強勢,總是干涉太多讓他壓力好大;相反的,也有些病人則對於家人的冷淡反應感到很失落。對照顧者來說,照顧病人需要長期的身心投入,常常會面臨在親情與耗竭、盡責與自我照顧之間拉鋸。照顧者總在自問,到底是做得不夠還是做得太多?應該做些什麼、不該做什麼?愛的分寸該如何拿捏?該如何建立界線?

   「所謂的界線原是用於家族治療,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以及對彼此的權利。」但是真正說起如何劃清自己所能承擔的範圍,心理師子勛說:「這個很難,沒有人知道。這條線太遠太近都不好,有的人會過度干涉、有些人則太過疏離。難就難在每個家庭情況不同,我們必須去了解為什麼這個家庭有這樣的狀況……這往往跟生命經驗有關聯。」太過干涉有時會造成病人壓力,反而吞噬親情關係;太過疏離,會讓病人失去支持的力量,照護也失去溫度。

子勛提到:「某些家庭角色可能一輩子綁在束縛裡面(例如長子、女兒、媳婦的角色),那種感覺會讓人無法去意識到原來自己也很重要。他們心裡不會有一把尺去說,我是不是做到這裡就好?他們沒有『就好』這回事。」陳昀認為:「這個問題也跟文化層面有關,當大家對於這個角色有所期待的時候,照顧者能不能去區分那個邊界,也就是哪些事情是我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超過我的身心負荷的?」
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都應該要知道的是,愛不等於必須無條件、無止盡的耗盡自己,有界線並不是疏離或冷漠,而是確保彼此都能在關係裡保有應有的尊嚴和空間。照護如果沒有界線,遲早會面臨失衡或耗竭,照顧者得先好好愛自己,才能真正走得長久穩健。

歡迎上網聆聽Podcast癌後心理很有事第二季EP33 《「急驚風 vs 慢郎中」 病人與家屬該怎麼磨合?》

  • 家屬做得越多,病人本身就做得越少、能力也就變得越小。
  • 讓病人負責他自己該負的責任。有時候照顧者應該幫助的部分不是直接幫病人做好,而是協助病人學會如何把它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