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企劃】癌友運動的禁忌&團體班的木桶理論
癌友運動的禁忌
畢業於臺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研究所、以健身教練為職的高瑋溱,在2020年診斷為卵巢癌三期,也歷經開刀與化療,並且持續服藥、進行追蹤,這段時間基於自己本身專業的體育背景,她認為身體不能停止鍛鍊,即使在治療期間體力下降很多,嘗試調整運動方式和強度後,依然持續健身不輟。「在這個過程中我有學習到,其實很多醫生真的也不懂運動訓練醫學這個東西,我一直去挑戰他也沒有意義……所以我嘗試轉變方式跟他溝通,我會告訴他,我現在要做這件事,譬如說我在練硬舉,已經慢慢練到甚麼程度了,但我沒有不舒服,這樣可以嗎?醫生一開始不太贊成,但現在就會跟我說,好,妳沒有覺得不舒服,妳就可以做。」
瑋溱提到,運動過程中自己當然也是會有所擔心的,她笑著說:「我也怕死啊!」所以在有疑慮時仍會去找醫師確認一些事:「我問醫生,舉重時人工血管會不會斷掉?萬一斷掉會有甚麼感覺?如果真的斷掉我希望自己是知道怎麼了,才能夠知道趕快去急診什麼的……我需要確保最終的生命安全。」瑋溱認為,自己知道應該要堅持運動,也應該自己去理解、分析過,然後自己承擔風險。
蘇裕傑醫師說,癌症病人其實並沒有什麼特殊的運動禁忌。「醫生應該要做的是風險評估。像是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胸部X光等等檢查。」事實上這些跟一般銀髮族或慢性病病人所該做的風險評估沒什麼不同,但是評估有風險並不是就代表完全不能做運動,而是接下來該交給專業的教練,讓他們能了解如何調整適當的運動強度,還有就是在不同的階段應有不同的運動安排,該休息時當然也要休息。林冠廷教練也認同地說:「其實癌友在治療期間如果狀況控制良好或是治療後的階段,他們的運動表現跟一般人沒有什麼兩樣,有些人甚至還可以比一般人還厲害。」
乳癌病友麗明是因癌細胞已侵犯到髖關節而在浴室跌倒,送醫診斷後才發現是罹患乳癌骨轉移,漸漸的不僅行動越來越不方便,骨頭的疼痛也造成她生活極大的困擾。在手術更換人工髖關節後的她,被醫師殷殷叮囑,絕對不能跌倒。麗明不希望自己從此臥床不起,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自己變強。
由於姊姊慧明熱愛運動、也同時擔任運動專班助教的緣故,積極鼓勵麗明參加癌友運動專班,只可惜在開班前又發現癌細胞已侵犯到腦部,得再進行下一階段的治療。姊姊仍不放棄,找來了健身教練到家中為妹妹做一對一的訓練。
慧明說:「第一堂課,光是練習從椅子上起身站起來就花了好多時間訓練……你們看,現在她自己起身已經沒有問題。」教練也配合每三週做一次化療的麗明,避開了她體力最虛弱的時期,安排在做完化療的第三週才上課,盡可能讓課程持續進行。慧明說:「當然我也知道讓她躺著越舒服越好,可是這樣下去就是會越來越糟啊!而且沒有相對好的體能,也沒有辦法繼續治療。」
在慧明積極安排下,麗明也很想找回自己身體的主控權,就這樣跟隨著教練,靠著健身鍛鍊肌力,加強腿部的支撐力,讓她終於在安全的範圍內,得以不須依靠枴杖就能起身步行,直到現在,她依然能一人獨自外出行動,靠著自己的力量和意志,去她自己能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真的非常感恩遇到這麼好的教練。」兩姊妹異口同聲說。
瑋溱提到,運動過程中自己當然也是會有所擔心的,她笑著說:「我也怕死啊!」所以在有疑慮時仍會去找醫師確認一些事:「我問醫生,舉重時人工血管會不會斷掉?萬一斷掉會有甚麼感覺?如果真的斷掉我希望自己是知道怎麼了,才能夠知道趕快去急診什麼的……我需要確保最終的生命安全。」瑋溱認為,自己知道應該要堅持運動,也應該自己去理解、分析過,然後自己承擔風險。
蘇裕傑醫師說,癌症病人其實並沒有什麼特殊的運動禁忌。「醫生應該要做的是風險評估。像是心電圖、心臟超音波、胸部X光等等檢查。」事實上這些跟一般銀髮族或慢性病病人所該做的風險評估沒什麼不同,但是評估有風險並不是就代表完全不能做運動,而是接下來該交給專業的教練,讓他們能了解如何調整適當的運動強度,還有就是在不同的階段應有不同的運動安排,該休息時當然也要休息。林冠廷教練也認同地說:「其實癌友在治療期間如果狀況控制良好或是治療後的階段,他們的運動表現跟一般人沒有什麼兩樣,有些人甚至還可以比一般人還厲害。」
乳癌病友麗明是因癌細胞已侵犯到髖關節而在浴室跌倒,送醫診斷後才發現是罹患乳癌骨轉移,漸漸的不僅行動越來越不方便,骨頭的疼痛也造成她生活極大的困擾。在手術更換人工髖關節後的她,被醫師殷殷叮囑,絕對不能跌倒。麗明不希望自己從此臥床不起,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自己變強。
由於姊姊慧明熱愛運動、也同時擔任運動專班助教的緣故,積極鼓勵麗明參加癌友運動專班,只可惜在開班前又發現癌細胞已侵犯到腦部,得再進行下一階段的治療。姊姊仍不放棄,找來了健身教練到家中為妹妹做一對一的訓練。
慧明說:「第一堂課,光是練習從椅子上起身站起來就花了好多時間訓練……你們看,現在她自己起身已經沒有問題。」教練也配合每三週做一次化療的麗明,避開了她體力最虛弱的時期,安排在做完化療的第三週才上課,盡可能讓課程持續進行。慧明說:「當然我也知道讓她躺著越舒服越好,可是這樣下去就是會越來越糟啊!而且沒有相對好的體能,也沒有辦法繼續治療。」
在慧明積極安排下,麗明也很想找回自己身體的主控權,就這樣跟隨著教練,靠著健身鍛鍊肌力,加強腿部的支撐力,讓她終於在安全的範圍內,得以不須依靠枴杖就能起身步行,直到現在,她依然能一人獨自外出行動,靠著自己的力量和意志,去她自己能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真的非常感恩遇到這麼好的教練。」兩姊妹異口同聲說。
若有以下情形者則應立即停止運動:●脈搏不規則●胸痛●頭昏、視力模糊●突然呼吸困難●運動中嘔吐●腿部抽搐●臉色蒼白、發紺(皮膚或黏膜發白或青紫色)。
團體班的木桶理論
像麗明這樣需要時間彈性大、量身訂定健身計劃的一對一的訓練方式仍有其需求,而以團體形式上課,則能夠帶來群體效應的好處。一群人一起運動往往能產生加強動機、刺激持續的作用,讓大家一起變更強。謝政毅醫師認為,如果能揪志同道合、體能相近的朋友一起做運動是更為理想的:「一個人自己做運動,很容易放任自己、原諒自己,可是當你進入一個團體,互相就會有激勵的作用……」
林文華在退休後喜歡偕太太一起到郊外踏青,或是在住家附近散步就當作是健身,他分享自己參加癌友運動專班的心得:「像今年夏天天氣不是太熱,不然就是常常下雨,不出門運動都會有很多狀況和理由。所以參加團體班就有這個好處,我心裡就會覺得時間一到大家都會到,我怎麼能不去?好像有種責任吧,變成一種力量督促我一定要去上課。」團體的制約和激勵,會幫助每個人朝向共同的價值和目標繼續前進。「一個人或許可以走得比較快,但一群人結伴,可以走得更遠更久。」
此外,癌友運動專班跟一般健身房運動還有很大的不同。林冠廷教練認為,最大的不同就是環境和氣氛。有些癌友因為身體心像的改變,例如掉髮、頭頸部癌症明顯的手術部位等等,他們不一定能輕鬆自然地跟其他人一起活動,但是在癌友運動專班裡面,因為大家都同是癌症病患,較能破除隔閡,很容易找到跟自己境況相似的夥伴,彼此相互體諒、支持鼓勵的力量也更大,那種相惜相憐的凝聚力跟一般團體很不相同。
另一個很大的差異,就是教練必須比一般健身班更關心每位成員身心狀態,而且每次上課都可能有不同的狀況。課前及課後,助教會仔細詢問每個人的狀況,例如有沒有吃早餐?上課前進行了哪些活動或是目前治療的進度等等,如此才能隨時因應、隨時調整運動強度。所以在癌友運動專班雖然都會規劃好運動計劃,但也會適時地應用木桶理論。林冠廷教練解釋:「就像一個木桶是有長有短的木板組成,木桶裡的水如果太滿當然會漏出來,所以一定是要依最短的木板來調整水位……也就是說,我們會以班上體能最不好的人為最低標準,讓每個人從這個最低標準做起,這樣人人都能參與,不會有人落單,這對心態上的建立很重要。當然有些人體能比較好,我們就會以同樣的運動動作來要求做進階強度的練習。」
林文華在退休後喜歡偕太太一起到郊外踏青,或是在住家附近散步就當作是健身,他分享自己參加癌友運動專班的心得:「像今年夏天天氣不是太熱,不然就是常常下雨,不出門運動都會有很多狀況和理由。所以參加團體班就有這個好處,我心裡就會覺得時間一到大家都會到,我怎麼能不去?好像有種責任吧,變成一種力量督促我一定要去上課。」團體的制約和激勵,會幫助每個人朝向共同的價值和目標繼續前進。「一個人或許可以走得比較快,但一群人結伴,可以走得更遠更久。」
此外,癌友運動專班跟一般健身房運動還有很大的不同。林冠廷教練認為,最大的不同就是環境和氣氛。有些癌友因為身體心像的改變,例如掉髮、頭頸部癌症明顯的手術部位等等,他們不一定能輕鬆自然地跟其他人一起活動,但是在癌友運動專班裡面,因為大家都同是癌症病患,較能破除隔閡,很容易找到跟自己境況相似的夥伴,彼此相互體諒、支持鼓勵的力量也更大,那種相惜相憐的凝聚力跟一般團體很不相同。
另一個很大的差異,就是教練必須比一般健身班更關心每位成員身心狀態,而且每次上課都可能有不同的狀況。課前及課後,助教會仔細詢問每個人的狀況,例如有沒有吃早餐?上課前進行了哪些活動或是目前治療的進度等等,如此才能隨時因應、隨時調整運動強度。所以在癌友運動專班雖然都會規劃好運動計劃,但也會適時地應用木桶理論。林冠廷教練解釋:「就像一個木桶是有長有短的木板組成,木桶裡的水如果太滿當然會漏出來,所以一定是要依最短的木板來調整水位……也就是說,我們會以班上體能最不好的人為最低標準,讓每個人從這個最低標準做起,這樣人人都能參與,不會有人落單,這對心態上的建立很重要。當然有些人體能比較好,我們就會以同樣的運動動作來要求做進階強度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