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開講】基因檢測畫出晚期攝護腺癌治療新藍圖
諮詢/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 薛富仁醫師
整理/癌症希望基金會
精準醫學是全球醫療發展趨勢,透過基因檢測偵測基因變異,幫助臨床快速挑選合適的癌症標靶用藥。針對轉移性攝護腺癌的病人,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可接受基因檢測確認是否有特定突變,從而使用標靶藥物改善預後。
基因檢測助攻轉移性攝護腺癌治療
以攝護腺癌來說,目前基因檢測主要使用於晚期的攝護腺癌病人,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薛富仁解釋:「針對轉移性攝護腺癌有幾類治療方式,包括抗荷爾蒙藥物、化學治療、核醫藥物、及標靶治療。其中標靶治療就是透過基因檢測,找到與基因變異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來投藥。此外還有以上幾類藥物合併使用的治療方式。」
以具有BRCA基因突變的病人為例,當病人確定帶有BRCA基因突變時,若第一線的抗荷爾蒙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就可接著使用第二線有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來進行治療。
精準用藥 提供重要預後判斷
基因檢測可以幫助醫師在制定治療計畫時,對藥物使用有更全面的規劃與判斷。目前基因檢測雖僅給付在先前接受過抗荷爾蒙藥物治療後惡化之轉移性攝護腺癌病人,但若經濟能力許可,也可考慮提早檢測。
薛富仁醫師提到:「基因檢測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對預後的判斷。當我們了解某一基因的變異特性後,也就能預知某些藥物對病人的效果可能不會太好,或是沒有對應的藥物可用,這時就可以盡快採取其他的合併治療,或是根據檢測結果去搜尋適合病人的臨床試驗」,曾有一位九十多歲的攝護腺癌病人,因年事已高、體力衰弱不宜採取化學治療,就是經基因檢測才找出適合且安全的用藥方向,讓老人家在癌症晚期治療將副作用降到最低,保有不錯的生活品質!
優先建議使用切片採檢與大套組基因檢測
通常基因檢測有抽血或是切片兩種方式來提供檢體,因切片的腫瘤組織較為完整,建議優先考慮組織切片檢測,而抽血則需考量血液中是否具有足夠的腫瘤細胞比例以供檢測。
此外基因檢測依檢測的基因數量,可分為大套組、小套組和單一個基因檢測,自113年5月1日起,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已納入健保部分給付。薛富仁醫師建議:「若經濟狀況許可,當然還是會建議病人選擇大套組的基因檢測。因為它的檢測很全面,並不只針對健保所給付的用藥,還有很多相關的參考價值,讓病人擁有更多選項。」
台灣已經跟上國際精準醫療的步伐前進,只是很可惜目前健保因為資源考量,藥物給付仍限縮在BRCA這個族群,真正能夠受惠的病人仍非常有限。對攝護腺癌晚期的病人來說,每一線治療都很重要,都可能成為他們的一個希望、一個機會,希望將來給付範圍能夠更為擴大普及,讓更多病人有機會使用標靶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