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開講】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標靶可治癒揮別終生吃藥指日可待
諮詢/林口長庚醫院血液科郭明宗主任
整理/癌症希望基金會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是第9對及22對染色體轉位形成「費城染色體」,造成白血球異常增生的癌症。台灣一年新增二百多名病人,中位數年齡為五十至五十四歲,男性比女性多。常見的症狀有疲憊、發燒、瘀青、脾臟腫大、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林口長庚醫院血液科主任郭明宗醫師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白血病的一種,也就是俗稱的慢性血癌。雖然這是一種病程進展緩慢的癌症,但在過去治療之路漫長,必須服用一輩子的藥物。不過,現在經過新一代的標靶藥物治療,有相當比例(約五到六成)的病人可以達到深度分子學反應(DMR)。以目前國際通用的檢測結果表示方法-IS (international scale),深度分子學反應代表 IS < 0.01% 或 <0.0032%,用簡單的比喻也就是一萬到三萬顆血球裡找不到一顆癌細胞。這些病人有機會停藥且疾病不再復發,不用當一輩子的藥罐子。
新一代標靶療效佳讓更多病人有機會停藥享受無藥人生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主要是用標靶藥物,第一代標靶藥物於2001年問市,病人治療後如果達到主要分子學反應 (IS ≤ 0.1%),也就是一千顆血球中只有一顆(或以下)的癌細胞,五年存活期為90%,十年存活率有83%,不過病人要一輩子服藥,不過已經較以往的治療成績好太多了而且更輕鬆。現在大多數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人就像其他的慢性病 (如高血壓或糖尿病等) 病人一樣,透過良好的藥物控制,就能像健康人一樣的生活。不過如果患者自行停藥或間斷性用藥所導致抗藥性的產生,就可能會喪失療效導致疾病從慢性期惡化成加速期或急性期,危及患者的生命。
患者經過第一代標靶藥物治療後,約三至四成病人有機會達到深度分子學反應,這些病患有機會停藥。而新的第二代標靶藥物療效更好,約五到六成的病人可以達到深度分子學反應,有更多機會告別藥物,再也不用服藥。
雖然不用吃藥的願景十分美好,不過病患務必要注意。首先,停止用藥是一個高度專業的議題,患者必須符合嚴謹的條件及接受密集且準確的檢測,不是你想停就停。其次,停藥之後仍然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疾病會復發,復發後再重啟原有的標靶藥物或不同的標靶藥物治療,有超過99%的病人仍能重新達到停藥前的深度分子學反應。雖然文獻有極少數病患停藥後不幸快速進入疾病惡化的案例,但比例非常低。所以有停藥意願的病患務必與你的主治醫師仔細討論利弊得失。病人未按時服用標靶病情轉急性期不幸病逝
郭明宗醫師指出,不管是使用第一代或第二代標靶藥物,「想要停用藥物的前提是要乖乖吃藥,而且服藥的時間要夠久」。他有一名二十一歲年輕女病人是在2006年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結果在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治療後,療效不彰,兩年後換成第二代標靶藥物治療,反應依然不夠好。就在此時,跟這名年輕女孩同期的一名病人,因為沒有按時服用標靶藥物,病情急轉直下,突然轉為急性期而不幸病逝。這名年輕女孩嚇壞了,哭著來找郭醫師,坦承過去都沒有規則按時服藥,這時終於找到她治療效果不佳的原因了。
服用7年標靶達深度分子學反應年輕女孩不用再吃藥
每種標靶副作用不同依狀況調整或換藥
郭明宗醫師指出,每種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不同,第一代標靶藥物的副作用有水腫、皮膚變蒼白、心臟血管毒性等症狀,雖然療效不如第二代,但已經是此類標靶藥物中副作用最小的。第二代標靶藥物有二種藥物,其中一種心臟毒性較強,有心肌梗塞、腦中風、末稍血管栓塞、高血脂症及血糖控制不良等副作用,不過通常不會很嚴重;另一種藥物的心臟血管毒性較輕微,但是有三成的病人會出現肺積水的副作用。如果有嚴重副作用時,可根據病人的狀況調整劑量或換藥。
現在還有第三代標靶藥物,適用於使用第一、第二代標靶藥物後產生基因突變、治療失敗及對所有藥物產生不耐性的病患,療效非常好但是心臟血管毒性是此類標靶藥物中最嚴重。如果病人服用第三代標靶藥物後達到良好的分子反應,醫師可透過降低劑量來減輕副作用。第四代標靶藥物剛上市,心臟血毒性相對輕微,副作用不大,不過還有待觀察它的效果。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雖然漫長,但只要堅持遵從醫囑用藥,有任何不適的副作用隨時提出與醫師討論,不自己隨意停藥,病人一旦達到足夠時間的深度分子學反應,治癒停藥指日可待!
雖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停藥的議題在近幾年為大家所關注與重視,不過患者也不用糾結能不能停藥,畢竟能夠好好的控制疾病,維持正常的生活品質才是最重要的。假如你沒有辦法達到停藥的條件,就把這個疾病當成慢性病,好好的吃藥控制與它和平相處。必竟眾生皆苦,而苦難正是上天饋贈給人最好的禮物。就讓醫者、家人、親友與你攜手,一起面對此生命中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