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 姜乃榕
整理/癌症希望基金會

膽道癌是「隱藏版癌王」,許多病人在診斷時即為無法開刀的情況,面臨最大的困境是,第一線治療藥物只能選擇化療合併免疫療法,但腫瘤可明顯縮小的比率只占25-40%,5年平均存活率小於5%。在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問市後,透過基因檢測將有機會找到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為膽道癌治療找到新曙光。

7成病人發現時已是晚期 存活率低

膽道癌致命率高,依發生部位又可細分為肝內膽管癌、肝門部膽管癌、肝外膽管癌以及膽囊癌。一旦發現,手術是最唯一可根治的治療方式,但因為膽道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臨床上約有7成以上的病人,發現時已是晚期且已經無法接受手術,增加治療的困難。

過去對於無法開刀者,通常以「化療合併免疫療法」作為治療的第一步,病人平均約6-8個月後會產生抗藥性。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姜乃榕強調,過去第二線治療以化療為主,平均存活期僅剩半年,現在部分患者可經由基因檢測的結果,找到相對應的標靶藥物。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精準找到治療藥物

近年隨著醫學進步,醫師手上握有更多利器對付癌細胞,進而延長病人的存活期並改善生活品質,讓膽道癌病人不再望癌興嘆。尤其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問市並部分健保給付是一大突破,根據統計,約20-30%的晚期膽管癌病人能透過基因檢測找到相對應的標靶藥物,為治療帶來曙光。

研究顯示,膽道癌細胞可能表現出多種基因變異,其基因包括FGFR2IDH1BRAFRETNTRK…等。這些基因突變大都在肝內膽管癌中比例較高,其中約15-20%的病人具有IDH1基因突變,約10%的病人具有FGFR2基因異常融合。針對這些突變,已有對應的標靶藥物來治療。其中,標靶藥物FGFR抑制劑更已獲得健保給付,但病人必須先進行部分自費的腫瘤基因檢測,以確認基因變異的結果。

做基因檢測為自己取得入場券

在門診,姜乃榕醫師會建議晚期膽道癌病人若經濟情況許可,應自費做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姑且不論是否可以找到突變基因,但至少可以先拿到一張入場券。如果真的找到有基因變異的對應標靶藥物,就有機會延長生命。根據國外研究,膽道癌病人若可以找到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整體存活率與單純接受化療相比,可延長2-3倍。

一名60多歲的晚期膽道癌病人,在接受化療與免疫療法8-9個月後宣告治療失效;在醫療團隊建議下,以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幸運找到相對應的治療藥物,於是改採第二線標靶藥物治療,存活期從6個月延到2年,提供了病人另一個延命的機會。

找到基因突變 一定找得到治療藥物嗎?

很多病人會問:「找到基因變異就一定找得到對應的標靶藥物嗎?」

當然不是!姜乃榕醫師解釋,基因檢測的報告,可以提供醫師針對個別病人擬定治療計畫的參考依據,最終仍需透過醫師與病人充分溝通,了解基因變異的類型、確認治療藥物是否在台灣可以取得、藥物費用及是否有臨床試驗可參加等,才能順利進行治療計畫。對於能透過基因定序找到對應治療藥物的病人來說,務必要掌握住治療時機,才能提高治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