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從未停下的輪轉!為淋巴水腫、癌友重生,堅持再戰520公里

癌別
每一次的踏板踩動,都是對抗病痛的勇氣,每一段騎行的路程,都是陪伴癌友與淋巴水腫患者前行的象徵。我們騎乘的不只是單車,更是希望、力量與支持。
為愛騎行:「為淋巴水腫、癌友而騎」再啟程

正因為這份信念,這場「為淋巴水腫、癌友而騎」充滿愛與力量的騎行活動,今年將迎來第二屆。癌症希望基金會副董事長羅盛典醫師表示,「今年的挑戰比上一屆更大。」第一屆用五天的時間,從基隆長庚啟程,一路南下至高雄長庚,途經10個院區騎行總里程達500公里。
今年的挑戰更加艱鉅,騎乘時間從五天縮短為三天,新增剛加入長庚體系的高雄大同醫院,預計總里程達520公里。談及這次活動,羅盛典醫師直言:「這對體能是一大考驗。」然而,每當單車輪子轉動,他就會想起癌友們對抗病魔的堅持,無論多痛苦,為了重生、他們從未停下腳步。
也正因為如此,他選擇用騎車來傳遞對癌友的關懷,透過每一次的踏板踩動,象徵他們在病痛中奮力前行的精神,藉由這趟挑戰不僅為癌友加油打氣,也喚起更多人對癌症患者的關注與支持。而最終的目的是希望癌友完成治療之後,能夠回歸社會如常生活。
經常到國外參加國際會議的羅盛典醫師,注意到許多NGO舉辦各類「為癌友而跑」的募款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富有意義,更能激勵癌友勇敢前行。他分享2022年9月參加「為羅慧夫精神而騎」的經驗,這趟旅程讓他見證整形外科展現大團結的力量,也喚醒了內心深處想為癌友盡一份心力的種子。
今年的挑戰更加艱鉅,騎乘時間從五天縮短為三天,新增剛加入長庚體系的高雄大同醫院,預計總里程達520公里。談及這次活動,羅盛典醫師直言:「這對體能是一大考驗。」然而,每當單車輪子轉動,他就會想起癌友們對抗病魔的堅持,無論多痛苦,為了重生、他們從未停下腳步。
也正因為如此,他選擇用騎車來傳遞對癌友的關懷,透過每一次的踏板踩動,象徵他們在病痛中奮力前行的精神,藉由這趟挑戰不僅為癌友加油打氣,也喚起更多人對癌症患者的關注與支持。而最終的目的是希望癌友完成治療之後,能夠回歸社會如常生活。
經常到國外參加國際會議的羅盛典醫師,注意到許多NGO舉辦各類「為癌友而跑」的募款活動。這些活動不僅富有意義,更能激勵癌友勇敢前行。他分享2022年9月參加「為羅慧夫精神而騎」的經驗,這趟旅程讓他見證整形外科展現大團結的力量,也喚醒了內心深處想為癌友盡一份心力的種子。
從不可能到堅持到底:面對更艱鉅的挑戰

羅盛典醫師說,發起「為淋巴水腫、癌友而騎」活動,並不是突然靈機一動,而是埋藏在心裡多年的心願。而在他心裡種下這顆種子的正是現任立委、前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希望醫師專注於臨床外,也應為這個社會盡一份責任。
王前董事長這句話一直埋在羅醫師內心深處,直到2023與好友高雄長庚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楊家森發起「為淋巴水腫、癌友而騎」活動,以長庚體系院區為主,從北基隆一路南下到高雄長庚,他直言:「對於新手的我來說,這趟旅程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騎行的過程中,他內心轉了800個念頭,「為何要如此虐待自己。」
他記得第一次騎行西濱公路時,左邊是大卡車、右邊是海,騎到身心俱疲,加上兩人一度騎錯了路,他第一次覺得如此無助。停下來休息時,發現兩人竟騎到苗栗的「山邊媽」。羅盛典醫師看著山邊媽默默許下:「一定要完成這趟旅程」。這就如同癌友接受治療一樣,必須克服重重的關卡,才能重生。
就像羅盛典醫師在騎行中學到的,無論面對多麼艱難的挑戰,最重要的不是放慢步伐,而是持續前行。國內外研究皆發現,對癌友來說,動起來不僅是身體的需求,更是心靈的力量。癌症希望基金會表示,運動能幫助改善身體的免疫力,減輕治療帶來的副作用,讓人感受到重新掌控生活的力量。
王前董事長這句話一直埋在羅醫師內心深處,直到2023與好友高雄長庚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楊家森發起「為淋巴水腫、癌友而騎」活動,以長庚體系院區為主,從北基隆一路南下到高雄長庚,他直言:「對於新手的我來說,這趟旅程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騎行的過程中,他內心轉了800個念頭,「為何要如此虐待自己。」
他記得第一次騎行西濱公路時,左邊是大卡車、右邊是海,騎到身心俱疲,加上兩人一度騎錯了路,他第一次覺得如此無助。停下來休息時,發現兩人竟騎到苗栗的「山邊媽」。羅盛典醫師看著山邊媽默默許下:「一定要完成這趟旅程」。這就如同癌友接受治療一樣,必須克服重重的關卡,才能重生。
就像羅盛典醫師在騎行中學到的,無論面對多麼艱難的挑戰,最重要的不是放慢步伐,而是持續前行。國內外研究皆發現,對癌友來說,動起來不僅是身體的需求,更是心靈的力量。癌症希望基金會表示,運動能幫助改善身體的免疫力,減輕治療帶來的副作用,讓人感受到重新掌控生活的力量。
運動是最好的療癒:癌後運動的重要性

騎車這項行動,除了是羅醫師表達對癌友的敬佩之外,也想藉此鼓勵運動帶來的好處, 2023年癌症希望基金會與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合作的研究調查顯示,癌後病友雖然有動起來,但近8成偏好走路,顯示雖然有動但並非「動得有效」,且將近6成的病友並未得到醫療人員建議運動的提醒,4成的病友雖有接受醫療人員的建議,但建議以走路為主。
調查還發現,造成病友的運動障礙原因,有超過4成是因為治療後的不良反應,事實上,國際文獻卻顯示了運動可以降低癌症治療後的中長期副作用,如疲憊、淋巴水腫、改善睡眠、降低焦慮憂鬱。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 )也建議將「運動處方」納入癌後治療重要的部分。
調查還發現,造成病友的運動障礙原因,有超過4成是因為治療後的不良反應,事實上,國際文獻卻顯示了運動可以降低癌症治療後的中長期副作用,如疲憊、淋巴水腫、改善睡眠、降低焦慮憂鬱。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 )也建議將「運動處方」納入癌後治療重要的部分。
「癌後運動處方」:幫助癌友回歸日常
有鑑於此,癌症希望基金會花費兩年時間深入了解國際趨勢並調查台灣癌症患者的現況,透過實際經驗推出了「癌後運動處方」。不僅將適合癌友運動的方式與知識拍成影片放在YouTube的 HOPE TV頻道上外,自2022年起,更是推動為期三個月、共12堂課的「癌友運動專班」。至今,已有超過25梯次、200位癌友參與該課程,內容涵蓋不同肌群與反應力的訓練,幫助癌友逐步強化體力。
根據課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透過「癌友運動專班」,課後仍維持運動習慣的比例高達85%。此外,疲憊程度與整體生活品質也有改善。今年,癌症希望基金會將持續開辦「癌友運動專班」,讓全台各地的癌友有機會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提升體能、擺脫靜態生活。
根據課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透過「癌友運動專班」,課後仍維持運動習慣的比例高達85%。此外,疲憊程度與整體生活品質也有改善。今年,癌症希望基金會將持續開辦「癌友運動專班」,讓全台各地的癌友有機會在專業教練的指導下,提升體能、擺脫靜態生活。
- 開班訊息請留意:台灣癌症資源網
- 淋巴水腫的預防與照護
癌後運動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