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癌

背景成因

▲ 點選看手冊
▲ 點選看手冊

台灣近年來胰臟癌有逐年增加趨勢,男性病人比女性略多,發生的年齡大多介於65至70歲之間。早期的胰臟癌幾乎沒有任何症狀,所以胰臟癌被稱為「沉默的殺手」。

危險因子

目前並沒有確切的研究證實胰臟癌的發生原因。以下是可能有較高風險族群:

臨床症狀

如果有下列病徵,應提高警覺懷疑是否為胰臟癌:

  • 黃疸:是「胰臟頭部癌」較常見的症狀。
  • 上腹疼痛:是常見的臨床症狀,有時疼痛會放射至背部。「右上腹疼痛」表示病變可能在胰臟頭部,「左上腹疼痛」表示病變可能在胰臟尾部。
  • 體重減輕:常伴隨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或疲倦等症狀。
  • 持續腹瀉或灰白色糞便:若腫瘤阻塞胰管,會造成無法處理的脂肪由糞便排出,形成脂肪便。

相關檢查

  • 抽血檢驗:若腫瘤侵犯胃腸,會引起出血而產生貧血;有時血清澱粉酶(Amylase)或脂肪酶(Lipase)會上升;若引起膽管變化或骨頭轉移時,則鹼性磷酸酶(ALK-P)會上升。
  • 腫瘤標記指數:目前偵測的腫瘤標記有CA19-9及CEA。
  • 腹部超音波檢查:可利用來判定是否為胰臟腫瘤壓迫到膽管。
  • 電腦斷層攝影(CT):可觀察腫瘤本身、鄰近器官是否受到侵犯或淋巴結是否有轉移。
  • 內視鏡超音波 (EUS):必要時可同時做細針穿刺切片。
  • 核磁共振攝影(MRI)、核磁共振膽胰管攝影(MRCP): 常用於偵測腫瘤本身或檢查膽胰管病變。
  •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目前多用於引流膽汁,其診斷性功能大多已被核磁共振膽胰管攝影所取代。

癌症分期

依據美國癌症醫學會(AJCC)第8版所提出的胰臟癌分期為:

期別 腫瘤大小(T) 淋巴結數目(N) 遠端轉移(M)
第一期 A ≤ 2公分 無淋巴結轉移 無轉移
B 2~4公分 無淋巴結轉移 無轉移
第二期 A >4公分 無淋巴結轉移 無轉移
B 無論腫瘤大小 1~3個局部淋巴結轉移 無轉移
第三期 無論腫瘤大小 ≥ 4個局部淋巴結轉移 無轉移
無論腫瘤大小,侵犯到附近血管 無論有無淋巴結轉移 無轉移
第四期 無論腫瘤大小 無論有無淋巴結轉移 有遠端轉移
如肝、肺…

治療照護

開刀是目前病人長期存活的最佳機會。 晚期胰臟癌的主要治療方式則是全身性化學治療。

手術治療
  • 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惠普氏手術;Whipple operation):針對腫瘤生長在胰臟頭部或壺腹部周圍的手術。
  • 保留幽門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PPPD):切除範圍只到十二指腸,不切除胃部。
  • 胰臟尾部切除術:針對腫瘤位在胰體部或尾部的病人,切除範圍為胰臟體部和尾部、脾臟。
  • 腹腔鏡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Laparoscopic Whipple Operation):為了降低手術風險而發展出以腹腔鏡器械、影像系統來進行腫瘤切除手術。
緩解性手術

不切除腫瘤,以緩解症狀、改善生活品質為目標。

化學治療
  • 前導性化療 (手術前):針對高風險胰臟癌,可考慮先進行藥物治療後,再評估手術時機。
  • 輔助性化療 (手術後):胰臟癌手術後,針對邊緣無癌細胞、或是有顯微鏡(病理報告)殘存的癌細胞時,若病人狀況許可,會建議進行手術後輔助化療。
  • 緩解性化療:針對手術後邊緣有殘存癌細胞、或已發生器官轉移的晚期胰臟癌病人,可考慮使用化學治療來抑制癌細胞生長,以改善生活品質。
標靶治療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劑erlotinib (Tarceva;得舒緩)合併gemcitabine(Gemzar健澤;Gemmis健仕)治療,在2005年的臨床研究顯示有稍微增加存活率。而新型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olaparib (Lynparza ; 令癌莎) 研究顯示可以有意義的延長存活及讓腫瘤縮小,但適用人數並不多。另一種新型標靶藥物為「原肌球蛋白受體激酶」 (TRK) 抑制劑,也已獲得核准可提供給具有「NTRK基因融合」陽性的胰臟癌病人使用。

放射線治療
  • 遠格放射線治療:通常會與術後輔助化學治療搭配進行。
  • 局部侵犯型胰臟癌的治療:針對胰臟癌局部侵犯,但尚無遠處轉移的病人,若無法接受手術根除,則會以化學治療為主,若身體條件較佳,可考慮同時給予放射線治療。
  • 轉移型胰臟癌的治療:當診斷出胰臟癌合併全身轉移,治療會以化學治療為主,而放射線治療僅用於緩和癌症所引起的局部症狀。
內視鏡治療

胰臟癌病人發現時多已是癌症晚期甚至是末期,內視鏡治療能以侵襲性最小的方式治療癌症引起的種種症狀,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

  • 阻塞性黃疸:以內視鏡或經皮穿肝膽道引流法置放膽道支架,減輕黃疸。
  • 十二指腸阻塞:可在內視鏡與X光導引下,放置腸道金屬支架,重新打通阻塞的腸道。
  • 藥物無法控制的疼痛:隨著病情的發展,30-85%的病人終將會面對中度至重度疼痛。當口服或是經皮麻醉性止痛劑的成效有限時,接下來需要以腹腔神經叢神經阻斷術控制疼痛,目前方式以經皮或經內視鏡給予95%酒精或是注射藥物以阻斷神經,達到止痛效果。

照護

手術治療
  • 疼痛:適當的使用止痛藥除了可以減輕疼痛外,對於手術後傷口的復原也有幫助。
  • 引流管的照護:術後如有使用引流管,如:鼻胃管、胰管、膽汁引流管等,要注意管子避免拉扯或壓折,每天還要觀察引流液,如果有不正常的變化需告知醫護人員。
  • 血糖不穩定:切除胰臟可能導致糖尿病,須終身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並做血糖監控。
  • 飲食營養:須避免高脂肪的飲食,若長期使用低油飲食者,應補充脂溶性維生素A、D、E、K。除此之外,還需長期補充胰臟酵素來幫助消化。
化學治療
  • 少量多餐,避免生食與空腹。
  • 掉髮時,出門可以戴帽子或假髮。
  • 保持口腔清潔與衛生。
標靶治療
  • 皮膚乾燥:擦拭保濕性高的乳液。
  • 紅疹、痘痘:以冰敷舒緩不適感,不要抓破紅疹。
  • 甲溝炎:穿著透氣鞋襪,不要長時間走路、跑步。
放射線治療
  • 穿著寬鬆、柔軟、容易吸汗的衣物,減輕對皮膚的刺激。
  • 輕拍或以清水輕拭皮膚紅癢處,不可用力抓或是自行買藥擦。
  • 若皮膚出現破皮、傷口,請通知護理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