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基質瘤

背景成因

▲ 點選看手冊
▲ 點選看手冊

根據國民健康署110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該年胃腸道基質瘤者的發生人數為754人,大部分發生於中老年人(60~70歲),男女比例約1:1。

危險因子

主要發生原因是因胃腸道壁上面的神經細胞DNA基因突變,造成癌細胞生長、繁殖及轉移,形成胃腸道基質瘤。

胃腸道基質瘤與胃癌不相同,很容易被混淆,其差異如下:

 
胃腸道基質瘤
胃癌
發生位置 胃腸道壁下層 胃黏膜層(上皮細胞)
分類 肉瘤 腺細胞癌
發生原因 神經細胞DNA突變 細胞癌化
治療方式
  • 手術切除
  • 標靶藥物
  • 手術切除,通常需同步行淋巴廓清術
  • 化學治療、標靶藥物、免疫治療


108年台灣胃腸道基質瘤病人發生部位

發生部位 人數 比例
食道 7 1.3%
胃 (最常見) 233 43.4%
小腸 251 46.8%
大腸、直腸 35 6.5%
結締組織、軟組織及其他皮下組織 10 1.9%
總人數 536 100%

                                     <出處::108年台灣癌登年報>

臨床症狀

胃腸道基質瘤常隱藏在腹部,大多數小於2公分的腫瘤是沒有任何症狀的。若有症狀發生,於診斷時,通常都已長得相當大,且伴有不明原因的貧血。
 
常見症狀發生率
症狀 胃腸出血 腹痛 胃腸阻塞 無症狀
發生率 50%   
20~50% 10~30% 20%

相關檢查

  • 內視鏡:可針對表皮下腫瘤做胃、腸內視鏡超音波或切片檢查。
  • 電腦斷層檢查(CT)或核磁共振攝影(MRI):可以清楚觀察腫瘤的分布、胃腸壁變化,及作為藥物治療療效的評估。
  • 正子攝影(PET):能用來針對無法以電腦斷層及磁振攝影確診的病人,做全身的掃描或追蹤治療效果。
  • 病理切片報告:確診最終還是要靠病理切片的檢查結果,包括組織型態、細胞惡性程度、免疫組織染色、基因檢測分析等。

癌症分期

胃腸道基質瘤的惡性度是以腫瘤大小和有絲分裂數來做區分。根據2018年美國癌症分期聯合委員會(AJCC)第八版分期原則,依腫瘤發生的部位、腫瘤大小(T)、是否淋巴結轉移(N)、是否遠端器官轉移(M)、腫瘤細胞分裂的比率(G)來進行癌症分期:

胃、網膜的GIST

分期 腫瘤大小(T) 淋巴結轉移(N) 遠端器官轉移(M) 細胞分裂比率(G)
第一期 A <5公分
  B 5-10公分
第二期 <5公分
> 10公分
第三期 A 5-10公分
B > 10公分
第四期 任何大小 已淋巴轉移 任何比率
任何大小 已淋巴轉移 已遠端轉移 任何比率


小腸、食道、大、直腸、腸繫膜、腹膜的GIST


治療照護

開刀切除及標靶藥物是目前最重要的治療方式。研究發現,日常體能狀態好、腫瘤體積小、腫瘤生長位置在胃部,治療效果比較好。

手術治療

手術是治療首選,目標是要將腫瘤完整切除。

胃部手術
  • 基質瘤:
    楔狀切除術:適用局部無轉移的GIST。
    次全胃切除術:適用胃部下1/3的胃腸道基質瘤病人。
    全胃切除術:適用胃部上1/3處之胃腸道基質瘤病人,包括胃體部、底部、賁門部等處。
腸道手術
  • 小腸基質瘤:當基質瘤發生在小腸時,手術的原則是將主要病變的腸道切除,再將腸子重新接回,以維持它原有的機能
  • 結直腸基質瘤:當基質瘤病灶只在局部時,做局部切除就已足夠,但腫瘤若是太靠近肛門,可能會需要做人工肛門。
標靶治療
標靶藥物是透過與腫瘤細胞結合,可抑制癌細胞生長及殺死癌細胞。與傳統化療藥物相比,較不會傷害身體的正常細胞。近年來精準醫療發展突飛猛進,在使用抗癌藥物前,建議先進行「基因檢測」,精準選擇適合的用藥,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其他治療
目前的證據顯示,全身性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並無治癒GIST及輔助性治療的作用。而免疫治療的效果也還在臨床試驗中。
針對肝臟轉移病人,經標靶治療後仍殘留腫瘤或疾病惡化者,可考慮進一步進行局部肝臟手術治療或射頻熱燒灼術(RFA)、肝動脈栓塞治療(TACE)等替代療法。
 
轉移性胃腸道基質瘤治療準則

 

照護

手術治療

接受胃切除的病人,依據切除的部位及腸胃道重建的方式不同,常引起不同的問題:

  • 體重減輕:能進食後,宜從液體食物開始,再來是較軟的食物,最後才是正常的固體食物。少量多餐、細嚼慢嚥。
  • 傾倒症候群:手術後初期應嚴格限甜食,而後再慢慢增加醣類的攝取。進食時,可採半坐臥的姿勢,餐後向左側躺30分鐘,以減緩食糜太快通過腸道。
  • 腹瀉:盡量不要進食含乳醣的食物,其症狀會隨著時間而改善。若術後腹瀉嚴重且持續不止,應盡快找醫師求治。
  • 貧血:多攝取含鐵質的食物,如瘦肉、貝類、全榖類及綠色蔬菜等。
標靶治療
  • 皮膚乾燥:擦拭保濕性高的乳液。
  • 紅疹、痘痘:以冰敷舒緩不適感,不要抓破紅疹。
  • 甲溝炎:穿著透氣鞋襪,不要長時間走路、跑步。
其他

罹癌後,因手術及活動量減少,易產生便秘、肥胖、筋骨痠痛、疲憊感。研究顯示,積極運動可促進腸蠕動、降低癌症復發,建議每天走路一小時或快走15~30分鐘,以維持體能、達到提升免疫力及抗癌效果。